5月20日,在以“裝配式鋼結構建筑——高質量綠色發展”為主題的2018年全國建筑鋼結構行業大會上,中國建筑(601668,股吧)金屬結構協會發布了一組數據,2017年全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81484萬平方米,同比增長4%;房屋新開工面積178654萬平方米,同比增長7%;房屋竣工面積101486萬平方米,同比降低4.4%;建筑業增加值55689億元,同比增長4.3%。其中2017年鋼結構產值5100億元,占建筑業總產值比例為2.38%。在建筑鋼結構用鋼量方面,鋼結構產量占總鋼產量的7.4%,較2016年同比增長近10%!敖Y合數據,我們發現鋼結構建筑應用方面廣泛應用于大跨度工業廠房、單層和多層廠房、倉儲、庫房、大型公共設施等領域,而公路、橋梁在近兩年有了較大的發展。但也必須看到,鋼結構在居住類建筑中的應用比例依然偏低!敝袊ㄖ饘俳Y構協會副秘書長、建筑鋼結構分會會長黨保衛表示。
近一年多來,國家正大力推動鋼結構建筑的發展,但以往的問題如成本問題、體系問題、人工問題、政策問題依然存在,它的順利推進仍需要很長的路要走。對于未來如何走,近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與上海(樓盤)鋼之杰(集團)公司董事長許金勇、浙江杭蕭鋼構(600477,股吧)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方鴻強、浙江精工鋼結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裘建華、安徽富煌集團董事長楊俊斌進行了探討。
許金勇:1984年我畢業分配到寶鋼,在那里工作了幾年后于1992年離開。那個時候,大家都是用水泥造廠房的,除非是養殖業或化工業才會選用鋼結構。那個時候寶鋼是第一家引進成套鋼結構廠房的企業,但它的每一個車間的每一塊鋼板、每一顆螺釘都是來自日本,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。離開寶鋼后,我進入到了美資、澳資企業中學習技術,后來成立了鋼之杰。鋼之杰這個行業已有20多年的發展。
方鴻強:杭蕭鋼構這么多年來做了大量的研究,并推出了第三代鋼結構住宅體系,主要解決了以往鋼結構的凸梁、凸柱問題,增加了裝配率、高抗震性能,經濟性也提高了。另外一件就是萬郡綠建網,形成了產業鏈全方位集成,希望從一個制造商、供應商變成一個集成服務商。
裘建華:這幾年鋼結構行業走得非常艱辛,除了杭蕭鋼構在轉型發展中獲取了很好的利潤外,很多上市公司的發展是比較難的。以我們企業來說,2018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已經突破了百億元,但利潤只有區區的幾千萬元,并且利潤的背后是需要長長的現金流支撐的,所以鋼結構企業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礎上走創新發展之路。
楊俊斌:我們主要關注兩大體系的建設,一是技術體系,一是管理體系。在技術體系方面,我們與安徽工業大學工程研究院、同濟大學、浙江大學等都進行了長期緊密的合作,每年我們都要拿出100多萬元科研經費進行產業化方面的研究,已經有15年。在管理體系方面也在加強,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總承包管理能力,還要提高資金運用能力等。
中國房地產報:目前在市場推廣方面還有哪些問題?
許金勇:舉個例子吧,我們公司有個員工要在宅基地上建房子,我建議他用公司的輕鋼結構住宅體系,又便宜又好,但最后他還是選用了水泥造房子,為什么呢?原因是當地拆遷辦衡量輕鋼結構住宅體系時認為是鐵皮房,在政府賠付時賠的不多,如果是用水泥再貼上瓷磚就會賠很多,最后員工選擇了用水泥造房子,這就是現實。
楊俊斌:在安裝上,我更覺得中國傳統的說法是“三分制作,七分安裝”,我覺得中國的安裝制度要提高,要提升施工隊伍的精細程度。
其實,很多問題不在于技術本身,而在于安裝工人的素能,他們的工匠精神對于建筑完整體系的影響巨大,平時我們制作一個茶杯就是茶杯,但對于我們鋼結構建筑來講,整個體系完整才是真的產品,尤其是最終安裝十分重要。比如說有時出現銜接不好,往往就是螺絲沒有擰到位。過去,我們剛開始做時經常會出現屋面漏雨,覺得很不可思議,結果發現并不是技術問題,所有的問題都出在安裝工人沒有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,就出現問題了。所以說安裝工人很重要。
裘建華:我主要想說在國際市場上發展要注意的事情,國際市場競爭激烈,有創新發展的理念非常重要;另外,必須具備風險控制能力。
中國房地產報:你對于行業發展有什么建議?
方鴻強:我們必須記住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目的,是為了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,這也是“一化帶十化”的過程,通過技術產業現代化帶動集約化開發、標準化設計、工廠化制造、集成化生產、裝配化施工、一體化裝修、智能化家居、信息化管理、社會化服務和智能化再利用,這也是打通第一產業農業、第二產業工業、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的方式,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,裝配式建筑完全可以按照這個方向行進。
許金勇:我們這些做企業的,一定要做到技術領先,只是做一個勞動密集型或者高能耗、高污染企業,絕對不是金屬結構行業的出路,應該由重變輕,找創新的方向,認真地把技術、產品、創新做好,使我們的產品有一個堅強的技術支撐和大后臺,這個很重要?傊,我覺得我們做事就應樸實一些,高要求一些。
楊俊斌:首要是需要解決一個完善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問題。
鋼結構的裝配化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的區別在于,鋼筋混凝土的墻柱梁是一體的,鋼結構的墻體、屋面和梁是分離的,在整個建筑產品中,有很多需要銜接的地方,比如說水、電、氣等,這是一個綜合配套與協調的問題,背后涉及的是精細化的管理與技術問題。
其次,鋼結構企業要對建筑業有新的認識,對總承包概念有認識。鋼結構企業從誕生的那一天起,還停留在“我是做鋼結構的”,對建筑業整個管理概念不強烈。從發達國家建筑比例來看,鋼結構建筑已經占到60%以上,甚至少數發達國家已經達到90%的份額,從這個角度來看,中國的建筑業未來將發生巨大的變革,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原有的發展模式上,不去做整個建筑業的總承包管理,是不明智的。
當然,目前在中國推行鋼結構裝配化還需要政府的推動,許多政府政策支持,需要我們企業自身以及行業協會來共同推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