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谷歌中國網站(下稱“谷歌中國”)的退出風波已持續數月。
2010年1月12日,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、首席法律官大衛·德拉蒙德發表聲明,聲稱遭受了據信來自中國大陸的重大網絡攻擊,表示正在評估公司中國業務運營的可行性,并可能完全退出中國市場。
3月23日凌晨3時03分,他再次公開發表聲明,繼續聲稱谷歌是“來自中國的一場復雜網絡攻擊的受害者”,宣布停止對谷歌中國搜索服務的“過濾審查”,并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香港。
然而,據了解,谷歌中國是由一家名為“北京谷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”(以下簡稱“谷翔公司”)運營的。公開資料顯示,這是一家中外合資公司,雙方各出資50%,投資總額為人民幣285萬元。
但令人驚訝的是,在谷歌中國這場持續數月的退出風波中,合資公司的中資方完全沒有聲音。一個名叫“北方憨哥在北美”的網友在博客中就寫道:“這幾個月以來,我一直都想聽聽谷歌中國公司中資方的聲音,畢竟是中國人嘛,可是始終沒有聽到,感到很郁悶!
他由此質疑,中國的合資企業,是不是“屬于外資方的‘傀儡’?”
對此,中國青年報記者進行了調查。
ICP牌照風波
公開報道顯示,谷翔公司的成立,與ICP牌照緊密相關。
根據中國的法律法規,外國網站進入中國,必須獲得通信管理部門核發的信息業務經營許可,即ICP經營許可證,其全稱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》。有了ICP,才可以通過互聯網向網民有償提供信息等服務活動,包括經營網上廣告、有償提供特定信息內容、電子商務及其他網上應用服務。
2006年1月25日,谷歌推出google.cn。 2006年4月12日,Google全球CEO埃里克·施密特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為“谷歌”。Google正式進入中國。
然而,在這前后,谷歌中國即陷入ICP牌照風波。
谷歌中國區前總裁李開復在他的自傳《世界因你不同》中,對于這場風波有詳細記錄。他在自傳中寫道,2006年2月21日,中國某媒體發出了一篇篇幅巨大的封面文章,題為《谷歌為何翻墻進入中國》,指控谷歌因為沒有辦合資公司營業證,所以在中國是非法經營,“這篇文章一出可以說引發了軒然大波”。
《谷歌為何翻墻進入中國》稱:“進入google.cn頁面,可以看到一個標注:京ICP證050124號。這相當于一個公司在中國經營互聯網內容的營業證號。不過,這個證號不是Google的,而屬于一家名為‘趕集’的網站!
文章說:“在這個證號后面,本應還有一個紅盾,點擊紅盾,應該鏈接該企業在工商局里登記的相關詳細信息,用戶從這里可以查看該網站的辦公地址、營業范圍等內容。而在google.cn的頁面,這個紅盾被處理成灰色,而且,只是擺個樣子,沒有鏈接!
文章認為,這種“翻墻”的做法將使“中國政府的互聯網管理法規面臨嚴峻的挑戰”。
但李開復在自傳中辯解說,回顧國際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的歷史就能夠發現,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都是遵循這種借牌的路線。
然而,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《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》,規定外企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應該采取合資的模式。經營增值電信業務(包括基礎電信業務中的無線尋呼業務)的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的外方投資者在企業中的出資比例,最終不得超過50%。
以此來看,谷歌中國的做法確實有違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,以至于當時的信息產業部在2006年7月13日出臺《關于加強外商投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管理的通知》,指出“發現一些外國投資者通過域名授權、注冊商標授權等形式,與境內增值電信公司規避《規定》要求,在我國境內非法經營增值電信業務”,并要求境內電信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國投資者變相租借、轉讓、倒賣電信業務經營許可。信息產業部甚至表示要調查谷歌中國是否“違規經營”。
未獲得合法經營權,谷歌將不能在中國放置服務器,這將影響谷歌中國鏈接的穩定性。李開復在自傳中說,此時,他直接負責和政府的溝通,開始探討做合資公司的計劃,這一計劃的結果是誕生了谷翔公司。